做專利翻譯工作的是怎樣的體驗,昨天我與做這塊的同事深入交流了以下,一是行業前景非常好,二是人才需求量達不到市場需求。我身在鑫美譯翻譯公司里,做專利翻譯的議員工作量是有限的,對于如今的公司、集團以及個人而言,專利越來越多,就華為而言在2018年的專利申請總數超過歐美,取得了第一。

做專利翻譯工作并不是一成不變
記得以前俄新社4月14日報道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占全球總量的42.8%,美國僅占19.4%,日本和韓國各占10.2%,歐洲和其他國家占5.1%和15.8%。就這數量是巨大的,而國內真正能達到專利翻譯水平的基本都在大型公司就業,但市場蛋糕非常大,分蛋糕的人很少,主要原因是資質達不到標準。
如果想要從一名的普通翻譯人員達到專利翻譯標準,就不得不對每個國家相應法律對專利保護的條例,以及語言上的專業性。這里不與一般旅游翻譯、文言文翻譯以及日常口語翻譯相似,要知道專利里面的很多名詞以及詞匯翻譯成對應語言需要對應國家的人一看就能明白,絕對不允許出現一詞多意的狀況,還需要全文通順。
做翻譯這條道路前期是非常艱辛的,不管只專利翻譯還是會計翻譯。因為前期的專業領域性不熟練,語言方面可能有薄弱的地方,同時經驗也不足,導致了大批量的議員前期工資都不是很高,很多人堅持不到5年就打退堂鼓改行換工作了。
對于資質高的議員,工齡基本在5年以上,甚至還有8年以上,就像外交翻譯張京她在意外走紅之前可算是一直努力與自己的工作中。行行出狀元對于新手來說你要不就是有獨特思想能夠創新,要不就是歲月的積累,自己能力越來越高,或者同行都打退堂鼓,市場人數就你們這么些了,這都是讓專利翻譯人數在變換的過程,導致了人才量達不到分市場的需求。

專利翻譯前景如何
說到前景這里不得不說下相關數據,就北大知識產權學院從1993年設立以來,共培養了375名畢業生,每年的學生不超過五六十人。以此推算,全國每年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不過千余人。從長遠來看,至少要1萬名以上的知識產權人才,僅僅是大型企業每家就需要3-5名這類人才,知識產權人才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
知識產權也就是專利,對應里面的工種有多樣,也不乏有翻譯這塊的,因為做這一方面對基本的英語需要非常的熟練,特別是能夠運用英語撰寫專利文獻、起草相關文件,操流利英語與研發部門、海外總部、海外客戶溝通。
另外專利翻譯申請級別市場需求約為15億人民幣,再加上運營、交易、訴訟等其他應用場景產生的文本翻譯需求,專利翻譯市場需求大約在50億人民幣左右。并且專利檢索需求也日趨明顯,這一方面就足夠翻譯界的專利翻譯工作人員就業了。

做專利翻譯好就業嗎?
很多語言專業的學生在面臨找工作時,總覺著不好找,貌似這專業的就業率低啊。其實不然,要知道市場專利翻譯需求量在50億人民幣左右,而且每年還在上漲,這里卻非常的好就業,前提是自己能力足夠強。
這是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呢?大部分人學東西以及工作都想找自己喜歡的,要知道人都是有惰性的,沒有多少人愿意往窄門小路里走,都愿意走那看得到的大路,大路后面就沒有小路的嗎,原來到后期發現你所選的翻譯領域工作的薪酬很難再漲了,甚至到達瓶頸期,而專利翻譯可不同,它前期要求高,你需要走小路才能通往大路。
因為,專利翻譯是需要日積月累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好自己就會前功盡棄,又回到了之前的基礎翻譯工作了。所以,做專利翻譯工作怎么樣的答案是:你要不斷的提升自我能力,不斷走出去,甚至到國外參與交流會。
另外專利翻譯前景這塊來說是非常不錯的,你感覺前景不好,只是你自己努力不夠,不愿意走窄門小路。因為對專利本身的要求不斷規范化、標準化、要求化導致了很多學者不去主動抓住學習的機會,任市場前景的步伐拉開了與自己的距離。
